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巡礼(一)|《育人育己 薪火相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2024-09-03


编者按

2023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我校三个教师团队申报的教学成果获奖。其中,我校化工学科申报的《“育人育己”导学理念引领,培养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层次人才的模式与实践》和机械学科申报的《卓越为标 创新为纲 融合为径—重型装备领域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实践》,一同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校矿业学科申报的《“面向煤炭、多元协同”矿业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今天我们首先走进我校化工学科,深入了解化工学科教师团队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是如何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培养高层次人才。


育人育己 薪火相传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

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要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这篇大文章。资源禀赋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变化。“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事关国家发展命脉的第一资源“买”不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扛起的责任。


山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1981年起,我校便获批成为全国最早的煤炭加工硕士点,1993年进一步获批博士点。2002年,化学工艺学科因其在煤炭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位,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肩负着培养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校煤化工学科秉持着“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立德树人理念,遵循“四位一体”的分类育人方针和课程体系,开创了以“育人育己”为特色的导学模式。这一由谢克昌、王宝俊、李文英教授等共同完成的教学成果,多年来为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为“煤炭的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以及“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立德塑才之道:价值引领与榜样激励

谢克昌与孙彦平一起调试自行设计的TG-1型

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1981年)


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一关乎国家发展命脉的领域,多数煤炭企业坐落于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环境艰苦且充满挑战。煤化工技术不仅难度大,其专业领域也常被视为不够“光鲜”,导致学生不愿涉足,导师难以坚守。面对这一现实,对导学双方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显得尤为迫切。


作为中国煤化工科技领域老一辈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明确提出了“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他寄望于研究生们能够“以世界的胸怀和眼光去思考人类的未来,以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去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去服务社会”。在此理念引领下,一种“体系化案例教育、沉浸式多样参与”的“5·20”思政教育法应运而生。


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栾茀教授所展现的“无私奉献、家国情怀”精神,山西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右玉精神,等等,都成为煤化工领域立德树人教育中常讲常新的鲜活案例,为师生们树立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标杆。针对学术突破难度大、技术研发周期长的领域特点,团队还凝练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座右铭,以此涵育导学双方学术定力坚韧的特色文化氛围。


以身边人为榜样,将立德树人教育生动化、具体化;以煤化工科学家为榜样,将专业教育实在化、贴切化;以爱党爱国的导师和学长为榜样,将学术教育有效化、持久化。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特殊性,该教学成果将“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价值塑造理念与“5·20”标杆示范思政教育相融合,渐渐形成了“入人心、见实效、有特色”的立德树人品牌。导师的深厚情怀与学生的远大梦想相互激励,生动具象地体现了为国家命脉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立德树人”之深刻内涵,激发了导学双方深层的思想动力与根源力量。


在此影响下,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英模人物不断涌现。2006届博士张玉贵身患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却依然乐观积极,尽其所学投身煤炭瓦斯教学科研,被誉为“当代保尔”,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师德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毕业生中,有75%以上选择留在中西部,用他们的知识和汗水服务这片土地,他们中不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英模人物。这种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学子中传承与发扬。




育人体系构建:四位一体与实效并重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一个问题导向性的领域,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创建一套学术素养和工程能力各具特色、适应不同类别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秉承“分类育人,服务国家”的方针,以特色的育人方法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人才。1993年,我校煤化工高层次人才培养便确立了“基础研究重在创新,技术开发重在应用,成果转化重在效益,人才培养重在素质”的“四位一体”育人方针。从课本到实践,从实验室到社会,保证了每一名研究生都能在其学术志趣和未来发展中找到定位。


本成果优秀导师团队


导师团队在课程体系的打造上不遗余力,以《煤的结构与反应性》为理论核心,以《煤化工概论》为通识基础,以《现代煤化工技术丛书》为工程教育主干,以《煤化工发展与规划》《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为智库教育拓展,精心构建了既服务国家重大技术需求又注重科研素养源头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本成果编写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教材


此外,还创设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四步”系统化人才培养流程,特别注重学位论文的开题环节,并强调科研平台和项目对培养环节全过程的承载作用。坚持“开放交流、平等互惠、为我所用”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出了基于项目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基于系列国际会议的实质性国际交流,以及基于平台的实质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中澳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能源关键技术联合研究)”启动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来实验室考察访问


这一系列创新与实践,历史性地构建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体系。该体系不仅成为我国“发端历史最长、培养规模最大、研究方向最完备、基本原理与应用实践并重体现最充分”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领域研究生培养典范,而且紧贴国家重大需求,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以应对未来产业变革,其培养特色在于融合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致力于培育“厚积厚发”的实践型人才。


该培养体系的成效显著,已有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领军人才。2004届博士毕业生田原宇和2002届硕士毕业生程芳琴,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1995届硕士毕业生朱廷钰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2010届博士毕业生耿涛担任中国日用化工研究院院长,1994届硕士毕业生樊卫斌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我国煤化工实力最强的设计机构——赛鼎工程公司中,也有2012届博士毕业生闫少伟等44位研究生规模化成长为该公司的中坚力量。这些优秀的毕业生,正是该特色培养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的最好证明,也进一步彰显了我校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雄厚实力和卓越成就。




导学筑基生态:育人育己与特色文化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硬件”固然重要,但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一特殊领域,尤其是面对社会认知的波动与偏见,师生共同构筑的导学文化成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更为关键的“软件”。


2020年“晋昌”博士创新奖励基金颁奖仪式


谢克昌院士始终认为,导师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人师表,身正为范,严谨治学,言传身教是必需的育己过程。他根据导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践“育人育己”的64字导师守则,“认清形势,明确职责;扩充知识,练好内功;了解前沿,寻找契机;加强交流,知己知彼;基础研究,持之以恒;求实创新,转化成果;学风正派,力戒浮躁;以身作则,育人为先”。这短短64字,浓缩了谢克昌院士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在此基础上,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特色文化生态应运而生。这一文化生态明确了研究生的培养不是师生之间的单向传授,而是导学双方的共同成长,形成了“育人”过程中“育己”的导学双方相互正反馈、相互砥砺的团队文化。它倡导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奋进的战友型师生关系,以及“导师建议、学生自决、责任共担”的学术问题处理方法。同时,它更倡导“导师宽容尊重,学生开放勤奋”的育人氛围。


研究生在企业实践基地现场学习交流


历经三十年岁月的沉淀和洗礼,“育人育己”特色文化成效显著,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学术品格得以持久传承。王建业(2013届硕士)等7位年轻一代研究生,供职于地处边疆的特大型煤炭化工企业中天合创,他们传承研究生时期的坚韧学术作风,团结拼搏的团队特质传为佳话。师资队伍在山西非但没有“孔雀东南飞”,反而师承壮大,造就了煤科学研究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学术力量。典型代表李文英(1995届博士)、董晋湘(2005届博士)、李晋平(2007届博士)等成长为成就卓著的学者;青年学者刘雷、李立博、石琪、杨江峰(2010-2015届博士)等多位青年才俊快速成长,展现出既有师承又有创新的青春风采。这一“育人育己”的特色导学文化生态,无疑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通过立德树人、体系构建和文化筑基,该教学成果已在这一领域树立了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成效。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正以其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在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和国际化视野的拓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在煤海中播种的希望,终将成长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参天大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清洁能源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文字|张智韵

排版 | 席鑫荣

初审|郭亮 薛珮芸

复审|王宝俊

终审|赵国俊





往期推荐

太原理工大学召开男子篮球队征战第26届CUBAL总结表彰会


@TYUTer,这份关心请查收!


收藏!太原理工2024暑期服务指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太原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